隆重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
冲出封锁线
——抗战回忆之一
从
1941这一年,我16岁,高小毕业,在全民族同仇敌忾的抗日热潮鼓舞下,我一腔热血,相约6个同学,准备投身到抗击日寇的洪流中去,对我们这些积极要求参加抗战的学生娃们,党组织格外重视,特派出区游击队护送,几经辗转,我们于5月下旬突破敌人封锁线,穿越定(县)安(国)公路,来到抗大二分校附中,组织上把我们这些考取的学生,按照军事管理的要求,编入学兵队,队长叫李学泰。
当时的生活环境、学习条件都十分恶劣和艰苦,上课没有教室,大树下阴凉地就是课堂,摘块门板当黑板,背包当板凳,膝头是课桌。在反“扫荡”取得阶段性胜利的那段时间里,敌人不但没有善罢甘休,反而更加猖狂了,当时的冀中城镇,几乎都被日伪军占领了,他们时常四处袭扰我抗日军民,我们的学习也因故经常被打断,敌情一来,就得马上转移。行军跑路,对我们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了。
太阳下山了,鬼子的飞机这才停止了追逐和扫射、轰炸。满以为可以歇息一下,喘喘气,谁知鬼子的包围圈却越收越紧了。被围的人很多,有机关,有学校,还有一些地方部队。大家齐头并进,也分不清多少路纵队了,队伍过后,庄稼地被踏平,留下宽宽的通道。
天黑了下来,敌人的包围圈已然形成,当时有个骑兵营奉命带领大家突围,我们跟在后面,只要前面枪声响起,就知道遇到敌人封锁,突不出去只能改变方向,跟着骑兵左冲右突了半宿,还是没有杀出包围圈,四面都有敌人的机枪声。午夜后,枪声渐渐稀少,我们队来到一个小村边的树林里休息,李队长对周边情况进行了侦察后,明确告诉大家: “村里有敌人,我们要从村西的道沟里摸出去,大家必须绝对肃静,放低姿势,利用道沟掩护,要快,要跟上,不要掉队”。大家的神经顿时又绷得紧紧的,我们死死盯着队长,按照要求顺着道沟,悄然地向南摸去,队伍悄悄摸到村庄西北角的一个场院旁,只见有十多个鬼子兵正围着堆篝火烤东西吃,离得很近,能清晰的听到他们的说话声,我们紧张的心快要跳了出来,谁都不敢出一声气。每个人记住队长要求,静静的紧跟着队伍,猫下腰尽量减少目标,迅速的向前跑去......。火光越来越小,离鬼子包围圈越来越远,啊,我们突出来了。
天亮了,大家坐在背包上,才意识到一天一夜连口水都没喝上,饥渴劳累交加,疲惫到极点,一动都不想动,不过总算跳出了鬼子的包围圈,从险境中全身而退出来。
由于这次鬼子的疯狂反扑扫荡还没结束,实施的“纵横合击”“拉网战术”还在冀中大地上肆虐,学校领导考虑到附中刚招生不久,同学们年龄小又无战斗经验,在敌人拉网的腹地反复突围,险象丛生,很难保证不受损失。遂决定同学们暂时化整为零,分散隐蔽到可靠的农民家中去,以避鬼子扫荡锋芒。由于那时我们岁数小,只要换上便装,混在乡亲们当中,还是相对安全的。一周后,我们全体安全归队。
多少年过去了,我忘不了这次的胜利,忘不了身后敌人的机枪声,忘不了敌机扫射时,子弹掠过头顶带来的恐惧,忘不了卧倒时扑面而来的庄稼地,忘不了摸黑突围的紧张,忘不了天亮后的疲惫,更忘不了附中全体师生重聚的欢乐。经过了战火的洗礼,我们坚定的走向抗日的前列。
作者:总参系统离休干部 许永涛
(整理-京利、和平)